243 人、82000 毫升,西湖街道用热血书写爱心答卷
2025-09-04 15:55:21 0 殷祥婷

8月29日,晨曦微露,西湖街道临时献血处早已洋溢着温暖的氛围——3辆献血车停靠在广场,一场汇聚爱心与责任的无偿献血活动在此开展。从市民的坚定奉献,到街道的贴心服务,再到血站的服务模式,多方携手,让“挽袖献血”成为了一道最为动人的风景线。当天,共有243人成功献血,献血总量达82000毫升。

image

献血要赶 “早”

58 岁朱莉的 26 年热血长跑

“献血要赶‘早’,去年七点到的时候,队伍里已经排了好多人。” 清晨 6 点 45 分,西湖街道献血处的队伍刚有雏形,58 岁的朱莉已稳稳站在第一排。她轻轻拿起手机,透明壳背面的 “江苏省无偿献血荣誉证” 格外显眼,这张卡片背后,藏着一段跨越 26 年的 “热血故事”—— 当天,是她第 41 次参与无偿献血。

image

朱莉与无偿献血的缘分,始于 1998 年。那一年,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》正式颁布,打破了大众对献血的认知壁垒,也让当时在单位工作的朱莉第一次接触到 “无偿献血”。“单位专门做了宣传,说献血能帮到别人,我想着‘试试也无妨’,就鼓起勇气走上了献血车。” 提及初次献血的经历,朱莉笑着扬起嘴角。

从 1998 年的 “尝试” 到如今的 “习惯”,朱莉的献血足迹遍布城市各个献血点。2017 年的一通电话,更让这份坚持有了不一样的重量。“那天血站打电话说要给我发‘三免卡’,我当时都愣住了。” 朱莉的语气里满是感动,“我们献血只是想帮人,从没想过会有这样的回馈,国家这么用心,反而让我觉得更要坚持下去。”

image

如今,献血早已成了朱莉生活的一部分,手机壳里的荣誉证是她最珍视的 “随身物”。41 次献血,26 年坚守,她用一次次挽起衣袖的动作证明:一份看似微小的热血坚持,能为无数等待生命希望的人,传递跨越山海的温暖。

街道多维发力

让无偿献血更精准、更细致

无偿献血工作离不开政企单位的支持。“多年来,西湖街道一直把无偿献血工作放在心上、抓在实处,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,让更多人参与进来,为生命‘续航’。” 西湖街道社会事业发展办公室龚春花的话,道出了街道推动无偿献血的初心。

西湖街道辖区涵盖 5 个社区、7 个村,还有不少周边小厂区,人群结构多样。为了让无偿献血的号召精准触达各类群体,街道主动联动村、社区、物业、厂区负责人,分层发动居民、村民、企业职工 —— 既提高了人群组织效率,又借由这些 “纽带”,把无偿献血的科普知识带到大家身边。

image

考虑到不同人群的需求差异,街道还做了更细致的安排。“年轻人身体条件好、有活力,我们会优先鼓励他们加入,通过社区群、厂区公告等渠道精准招募,让更多新鲜血液注入无偿献血队伍。” 龚春花介绍,为了不耽误大家工作,街道积极与血站沟通协调,拉长了此次献血车的服务时间,从早间延伸至下午,让上班族、务农人员都能找到合适的时间前来,真正做到 “方便大家献爱心”。

image

血站优化服务模式

“移动献血车”送服务到家门口

“献血车直接开到我们家门口,真是太方便了!以前还得特意抽时间跑远路,现在下楼就能献,一点不用来回折腾,这服务太贴心了!” 附近居民笑着说道。为守护 “生命续航力”,扬州市中心血站主动求变,从服务细节与模式创新入手,让无偿献血既暖心又省心。在团体献血中,血站聚焦 “需求导向”,把服务送到群众 “家门口”。针对社区、企业、学校等团体的集中需求,移动献血车主动上门,省去了大家往返固定献血点的奔波。无论是社区广场上的临时站点,还是企业园区内的专属服务,血站工作人员都会提前沟通时间、规划流程,让团体献血既能高效组织,又能让参与者在熟悉的环境中轻松完成捐献。

image

这份 “零距离服务”,不仅解决了群众献血的 “不便”,更点燃了更多人参与无偿献血的热情,为保障临床用血需求筑起了坚实的 “爱心防线”。